1948年底,海门地区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地方武装配合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痛打国民党残敌,海门人民终于迎来全境解放。
第一节 消灭国民党残敌
国民党反动派最后挣扎 1948年初,分区向各级人民武装发出“打到蒋管区,把侵犯解放区的敌人完全消灭”的号召。1月11日,分区七团挥戈南下海启后,7战7捷。富余、海南、海中区等游击营主动出击敌人,战果辉煌。1月29日,富余区游击营在五里墩附近,伏击由余东出动的土顽70余人,仅用10分钟就结束战斗,打死敌人13人,活捉排长以下47人,缴机枪5挺。1月31日,滨江飞行队(即东南行动队),袭击青龙港敌据点,击毙敌人20余人,缴获步枪17支,及其他军需物资。3月8日,六甲区队发动群众300余人,包围六甲镇敌据点,用土制的扩音器,给敌人上政治课。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大生三厂工人生活困难,为维持生活,要求增加工资,全体工人组织起来,进行罢工斗争。此时,战斗在三厂的中共地下组织,因势利导,组织工人与资本家展开合法斗争,直到资本家答应工人提出的要求后才复工。另外,海门地下党员领导和参加茅镇中小学教师为增加薪金而进行的罢教斗争,也取得了胜利。
在人民武装力量的四面打击下,敌人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土顽见大势已去,纷纷出走逃亡。从汉奸摇身一变为国民党海门保安大队大队长的赵伦仪,无法维持残局,被排挤下台。杀人魔王张海清也逃之夭夭。3月初,为了挽救败局,苟延残喘,敌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实施集军事、政治、经济、特务为一体的“总体战”。总体战即用军事镇压,政治欺骗,以求取得军事推进,行政接防,妄图达到控制农村,进行经济掠夺的目的。但由于兵力不足,敌人只能由近及远,对他们认为控制不到的地方,实施血腥烧杀抢掠,制造“无人区”。3月1日至7日,麒麟镇的海门保安队和土顽日夜出动,对海南区的唐袁、平港等乡妄图制造“无人区”,一次杀死无辜百姓32人,伤4人,烧毁民房近百间,抓走群众数百人。3月7日,敌30余人到唐袁乡,烧掉78家民房,仅幸福村就被烧掉54家,抢去财物三大驳船。富余区六圩乡在3月底和4月12日,两次遭余东土顽的大抢劫。第一次被敌人烧掉76家民房。第二次,敌人在观南村烧毁47家民房,凤北等4个村共烧毁27家民房,受害者达270余人,绑走20人,打死3人。4月10日,天补镇敌交警2个中队加土顽180人和大兴镇、上三和镇交警两个中队共数百人,把千余群众赶到长江边,肆意蹂躏,这天共杀害群众30余人,抢劫300多家,烧毁民房28家。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边区干部群众认真研究敌情,奋起反击。大家认为敌人外强中干,作垂死挣扎,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同敌人作斗争,才能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县委号召广大干部、党员积极行动起来,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坚决站在斗争最前列。各地加强盘查放哨,改造地形,组织群众跑反,开展互助互济,区队阻击向中心区蚕食的敌人。于是,一个群众性的反抓丁、反烧杀、反抢掠运动在全县掀起。3月11日,麒麟镇据点敌省保六纵六、八2个中队下乡抢劫,遭海南区游击营袭击。驻在麒麟镇据点的国民党省保二营营长许孟谦,经常下乡烧杀抢,群众恨之入骨。1948年3月19日,海西区队和短枪队得悉许孟谦第二天由三厂回麒麟镇,遂决定在刘鸣岐店附近公路拐弯处利用有利地形进行伏击。这天晚上,海西区队和东南短枪队在伏击地布置成“蟹螯”“顶头”“关门”阵势,严阵以待。翌日上午9时,只见西边一辆汽车飞也似地开了过来,当敌人汽车进入伏击阵地时,被海西区队和东南短枪队一阵夹击,敌人的汽车象泄气的皮球停了下来,战士们迅速出击,将汽车团团围住。击毙敌营长许孟谦,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3月24日,滨江飞行队,袭击在海南区坚决乡一带抓丁、抢劫的麒麟镇据点土顽200余人,救出群众100余人。3月29日,滨江飞行队、富余区游击营,伏击由富安镇据点出动抢劫的土顽,击毙4人。4月8日,又配合海西区队在大悲殿伏击三厂敌据点出来抓丁的10多个土顽,缴机枪1挺。4月10日,海西区队与滨江飞行队,在海南区翻身、胜利两乡袭击常乐镇据点下乡的肃奸队60多人,打死4人、活捉7人,救下全部被捕群众,截获所有被抢的物资。敌人在我地方武装的打击下,惶惶不可终日。
解放通东重镇——余东 1948年3月19日,通吕公路沿线上的土顽在我各地武装的袭扰下,从吕四、六甲、包场争相夺路逃往余东据点。第二天,富余区的包南、团结等乡的干部群众手拿钉耙、铁钅荅等工具,涌向包场、六甲两镇把碉堡全部平毁。
余东镇位于四甲与包场两镇中间,是通吕公路上的通东重镇,解放余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决定攻打余东之前,县团和富余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当吕四、六甲、包场一线土顽溃逃余东后,余东镇上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采取合法斗争。3月中旬,余东镇数百群众去余东区公所请愿,要求吕四、六甲、包场溃逃下来的土顽不准驻在余东镇上。余东土顽一听有“道理”,即令东线撤来的土顽驻在街外关帝庙附近。被余东敌人拒之门外的外线土顽,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拉夫重筑碉堡。富余区民兵、侦察员混入民工队伍,敌人碉堡筑好,碉堡的位置、工事、布防等已画入草图。5月中旬,富余区游击营接到侦察敌人核心工事西围子的任务。该营派出侦察员,利用替敌人捕鱼的机会,对核心工事西围子进行实地侦察。经过周密的侦察后,制定作战方案。5月21日晚,分区八团和九团加上东南警卫团、富余区游击营,把余东镇敌据点围个水泄不通。11时许,我军各种炮火,向北街高楼和隐蔽地堡猛烈开火。炮弹轰塌了城墙,摧毁了敌人的工事。然而,敌人凭借运盐河顽抗,我军几次强夺未能攻下。拂晓前,八团挑选8名勇士,在班长刘顺元带领下,泅渡强夺北街,很快攻入街道。驻守在关帝庙的土顽200余人,见北街失守,慌忙南逃,被我正面部队一阵痛击,60多个土顽被当场击毙,敌人不敢前进。八团勇士高喊:“缴枪不杀!”并勇猛出击,其余土顽当了俘虏。正午时分,部队向敌人发起总攻。核心工事西围子,在强大的炮火下,几乎全被摧毁。下午3时,八团十几挺机枪一齐开火,掩护突击队员出击。突击队员顺利地冲过围沟,接近敌人前沿阵地时,敌人的机枪叫了起来,突击队员同时掷出手榴弹,顿时敌人的机枪哑了,部队随即冲了进去,敌人有的放下武器,举手投降;另有100余土顽继续顽抗,并向西南逃窜,遭到设伏在西南角的八团某连战士迎头痛击,至下午4时,战斗结束。
这次战斗,全歼南通县国民党十一、十二两个区公所,4个区自卫中队及吕四、六甲、包场等地自卫队,共640余人。打死打伤国民党南通县十二区区长严俊才、南通县十一区区大队长朱永寿以下百余人,活捉南通县十一区区长吴子嘉以下540余人,缴获小炮2门、马克辛机枪2挺、轻机枪20挺、汤姆4挺、掷弹筒4个、加拿大冲锋枪1支、步枪275支、短枪74支、卡宾枪3支、各种子弹3.5万余发、马1匹、卡车4辆、收发报机和收音机各1台、电话机8只。余东重镇的攻克,受到华中军区的嘉奖。
余东战斗全歼守敌,扫尽通东土顽,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5月22日,富安镇据点的土顽逃亡四甲。此时,四甲坝以东一线,已没有敌人据点。
收复南部重镇——麒麟 1948年8月,分区九团南下海启后,第二次攻克泰安港,动摇了启东土顽,汇龙镇外围敌军已扫除殆尽。等到敌人出动飞机前来报复时,九团已安全撤至如东县境内。9月3日,国民党四三八团全部,四三六团2个营,在飞机掩护下,来到三阳、麒麟镇一线“扫荡”。分区为继续扩大战果,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破敌人对通海地区的封锁,决定南下攻打麟麟镇敌据点。该据点工事坚固,四周有高墙和护河,且离三厂、常乐等敌据点较近,是海启公路上的一个重镇。分区经过多次侦察,综合分析敌情,决定八团主攻麒麟镇守敌,如东警卫团设伏在二匡镇附近阻击敌人,九团在海界河南阻击四甲坝出动的增援部队,东南警卫团在海界河南阻击绕道四甲坝南援的敌人。
9月16日晚9时,八团二、四、七3个连对麒麟镇守敌发起进攻。先用炮火轰塌了外围工事,八团顺利攻占街道,迅速控制了有利地形。此时,守敌一片恐慌,敌警察分局一个排和3个乡公所残敌均被歼灭。随即全力摧毁西街核心工事,至拂晓,敌人的高碉堡被炸塌。七、九2个连一面喊话瓦解敌人军心,一面发起总攻。但敌人凭着地堡顽抗,至中午,八团又打了3炮,敌人的机枪被打哑,八团战士如猛虎下山,冲了上去,守敌除击毙外,全部投降,下午3时结束战斗。
麒麟镇守敌在16日晚遭八团炮击后,急电告各国民党军驻地严加防备,并请求三厂、常乐、青龙、四甲坝等地敌人增援。盘踞在四甲坝的国民党四三八团一部,接电后于第二天拂晓到达海界河北,与9团展开激烈战斗。敌人冲锋数次,均被九团打垮。此时,敌人炮弹连发,轰击九团一连阵地,并组织四三八团一、三2个营强行渡过海界河,一度突破九团防线,向东发展至九团侧背后。九团为保证麒麟战斗顺利进行,堵截苦战至下午4时才撤出战斗,虽完成了阻击任务,但伤亡较大。东南警卫团未能及时到达阻击地点,不但没有起到阻击敌人的作用,反遭敌人夹击,损失较重。如东警卫团在二匡镇附近阻击实业警察大队及县保安团七中队共500人,战斗十分激烈,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斗,共打死顽海门保安一大队长石奎金以下60余人,活捉顽海门保安一、二、三连蓝田等3个连长,海门警察分所所长、麒麟乡乡长以下共300余人,缴轻机枪12挺、小炮2门、掷弹筒2个、步枪114支、短枪3支和其他许多战利品,打死打伤敌人增援部队200多人。
横扫海门残敌 国民党正规军和海门保安团、还乡团,在各地人民武装的严厉打击下,纷纷退居茅镇、三厂、青龙、常乐、四甲等据点。1948年冬,县团和区队积极向敌占区挺进。
10月21日,通海独立营攻打张芝山敌据点,全歼守敌。计毙伤敌中队长以下50人,俘敌副团长以下86人。攻打张芝山镇据点后,通海独立营继续向长江边挺进,3天3捷,歼敌百余。11月7日,又袭击牛洪港据点,歼灭当地土匪头子徐庆祥及下属30余名。11月9日,攻克天补镇敌据点,俘80余人。11月26日,袭击史家镇和大兴镇敌据点,击毙土顽49人。11月底,东南警卫团一举攻克大洪镇,12月1日晚,分三路袭击青龙港守敌。
12月中旬,敌人见大势已去,积极准备撤逃。计划分两路:一路从海门撤至崇明、上海;另一路由海门撤往南通至江南。12月23日,麒麟、大洪两镇的敌人撤至三厂。27日,茅镇、三厂、青龙港一部分敌人撤逃江南,分区九团和东南警卫团袭击三厂,缴获人枪数十。同日,部队撤出三厂,奉命拦截四甲、余西、金沙向南通撤逃的敌人。由于仓促应战,形成对峙,敌人一部分突围,另一部分迂回逃至南通。1949年1月25日,苏皖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发文,撤销东南县委、行署和警卫团。将海门、启东两县分开,成立海门县委和县政府,下辖海中、海西、海南、王鲍、六甲、富余及吕四的头补乡、二补乡与南通县所辖旧海门县一、二区。并委郁谦郁谦(1921~1995),上海崇明县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后历任海启县委宣传干事、秘书,启东区委书记兼区大队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崇明县工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海启县委组织部长、民运部长、海东区、启东区区委书记兼区游击营政委,中共海启县委组织部长,东南县委、海门县委副书记,海门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等职。为县委书记,赵一平赵一平(1910~2000),又名赵兰芳,海门包场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历任东南县委、海门县委常委,东南县委组织部长,东南行署主任。1949年1月,任海门县县长。为海门县长,沈计达为副县长。此时除茅镇、三厂、青龙港仍有敌人外,其余境内各据点全被拔除。
解放海门县治——茅镇 茅镇是海门县城,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0.5公里,县城四周筑有一丈多高的城墙,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奴役海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1月26日,盘踞在茅镇的敌人,接到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关于苏北余部迅速撤往长江以南的电令,于1月28日晚,争相夺路向三厂、青龙港逃窜。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茅镇地下党组织,当晚召开紧急会议,组成工人纠察队维持秩序,成立民主青年联合会。县民主青年联合会连夜发出通知,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欢迎解放军进城。与此同时,东南警卫团和南通警卫团、通海独立营等部队,根据海门城市地下党组织提供的情报,相继挺进茅镇。
1月29日凌晨2点,3颗红色信号弹冲天而起,部队由北城门攻入街道,迅速扫清残敌,拂晓控制全部街道。街上贴满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庆祝茅镇解放!”等标语。分区文工团也乘卡车到达茅镇,他们扭起秧歌,打起腰鼓,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歌曲,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围观,气氛热烈。上午8时,以中共茅镇地下组织为核心的民主青年联合会,在原国民党海门县参议会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形势,动员群众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保护文书档案和国家财产,迎接我党政军人员前来接管。上午10时,海门县党政军机关人员进驻茅镇。海门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徐建楼为主任。至此,茅镇解放。
海门全境解放 茅镇解放后,我军乘胜进击。三厂之敌依仗工事坚固,护河宽而深,武器装备良好,工事又与厂房联在一起,易守难攻等有利条件顽固死守。最坏的是敌副师长兼团长张少武这个叛徒(张少武原是淮北地区我方的一个团级干部,是组织上派他打入敌方工作的,后叛变)。他深感三厂危在旦夕,就来了个缓兵之计,派人送来便条,要求年初二(1月30日)下午3点,在三厂以东一户农民家里相约面谈起义事宜。与此同时,县委社会部副部长盛守仁等和三厂一地下党员,联络争取起义问题。拂晓前侦察排已进入三厂道路两侧侦察敌人动静。大年初二,直到太阳下山,敌方没有来人。到大年初三(1月31日)上午,根据侦察参谋徐尚明报告,三厂敌人的一个连向青龙港急行军。敌人正抢先逃跑,县警卫团副参谋长沈季方下令“打”!命令二连连长倪凤祥率部从东南方向发起猛攻,扑向三厂大门东侧碉堡。三连连长秦在新率部负责切断敌人三(厂)青(龙港)之间联系,阻击青龙港之敌北援。二连离碉堡50米处将要靠上土墙时,遭到敌人隐蔽重机枪和迫击炮的突然袭击,决定暂停攻击,调整部署,重新组织火力。准备第二次冲击时,敌人利用这个约20分钟的间隙,组织2个营和重机枪连、炮连共千余人突围,逃奔青龙港。我方只有一个连,难以阻击。敌人除留下近百人的部队在青龙港固守外,其余以叛徒张少武为首全部上了登陆艇逃窜江南。此时,分区副司令员彭寿生率九团主力二营带野炮急行军赶来,通海独立营同时赶到,共同歼灭张部。这时敌人已大部分逃离,只有留营的敌军近百人,死守到傍晚。1月31日晚,县警卫团副参谋长冯非指挥部队对龟缩在青龙港的敌人发起攻击,派三营夜袭青龙港。敌人除乘轮船向上海逃窜外,其余全部被我军歼灭。至此,将海启大地重新夺回到人民手中的解放战争,就以扫清三厂、青龙港残敌的胜利,作为东南地区的最后一仗宣告结束。
一二期民工支前 从1948年夏至1949年6月,全县人民为支援解放战争,除大规模参军,扩大主力,壮大武装力量外,成千上万翻身农民还远离家乡,先后参加分区几次较大战斗的后勤工作和完成4期常备民工任务。共出勤52959人(其中常备民工14055人),担架4174副、小车3188辆、扁担5833条、木船334条(其中出江船61条)。他们担负着运送粮草、弹药等任务。后方的群众积极组织生产,全力以赴,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夏秋,为彻底消灭国民党的主力,分区八团、东南警卫团先后进行汇龙、泰安、麒麟3次较大战斗。
汇龙镇外围战役,东南共12个区,157个乡,1014个村,支前工作发动了12个区,109个乡,674个村。全面发动的有海东、海复、二效、王鲍、海中5个区,大部发动的有启东、启西、吕四、六甲、富余五个区,局部发动的有海南、海西两个区,出勤总人数达28432人,其中党员2484人,区干部80人,乡干部1187人,医生87人,教师212人;担架249副,小车1403辆,扁担4899条,麻袋19000只,蹦板30块,竹梯50张,米8万斤,草30万斤,棺材400具。泰安港战斗,出勤4283人,担架416副,小车192辆,扁担934条。麒麟镇战斗,出勤6189人,担架739副,小车380辆,还担负着筹运粮食、磨粮、埋藏、打杂等任务。我海中,富余、海南、海西等区均做了发动工作,提供担架、竹梯、杂粮、柴草等。6月17日,东南县委、行署发出《关于动员常备民工的紧急通知》,要求第一期动员出征常备民工303人。
1948年7月16日,东南县委、东南行署组织第一期常备民工,东南地区共出453人,担架90副,随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向苏北宿迁进发,准备参加山东济南战役。第一期常备民工成立大队部,大队长蒋华,教导员朱祖周,下设3个中队,启东、启西、海南民工为第一中队,担架39副。海东、海复、二效、王鲍、海中、海西为第二中队,担架27副。吕四、六甲、富余民工为第三中队,担架24副。第一期常备民工随部队至东台县,在沈家渡到沭阳县的官田和泗阳县的川城、里仁集,往返900余公里,担运伤员270人,运送武器弹药3万多公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九分区后勤部嘉奖,荣获“东南模范民工大队”的光荣称号,被誉为支前第一名,获奖旗一面和机枪1挺、步枪2支等奖品。9月中旬,他们又参加了沭河阻击战,告捷后,准备北上支援解放济南战役,传来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全歼守敌11万人的喜讯。11月2日在宿迁县接到复员令。
1948年9月4日,东南县委、行署发出《关于动员第二期常备民工的通知》。经动员组织,东南第二期出征常备民工1个大队,大队长顾兴顺,教导员屈锦成,共356人(其中中共党员103人,乡干部18人,村干部58人),担架91副,于10月11日北上支援淮海战役。大队部下设3个中队,吕四、六甲、富余区的出征民工为第一中队,海东、海复、二效、王鲍、海中区的出征民工为第二中队,海南、启东、启西区的出征民工为第三中队。10月11日,第二期常备民工出征,参加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他们为主力部队运送弹药,转移伤病员,接运粮草等。
东南人民在支援前线,支援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支前任务。但也有少数地区,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干部单纯为了完成任务,确定名额,不做思想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向,在动员民工支前中,采用强迫命令的方法,有的乡村采用抽签的方法,这样使群众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影响了干群关系。
东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终于赢得了解放,积极支援解放军渡江战斗,迎接新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