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张冠今
张南翔张革
我们的老家在江苏省海门县上三和镇横板桥。父亲生于一八八八年。由于家境贫困,他从小就饱尝了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全家兄弟姐妹九个,他排行第九,乳名九郎。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全家又是以农为业,生活很难维持。父亲的六个姐姐都在贫病交加中年幼夭折。这在父亲的心头埋下了对黑暗旧社会的仇恨的种子。
辛亥革命的爆发对父亲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始懂得了民主主义的一些道理。他受教于私整,其后坚持自学,遂有志奋发,力求上进,敢鸣不平。为使当地穷孩子得到读书的机会,他在自己家乡办了私垫。他曾寄希望于教育,想通过教育,把自由、民主的思想早日输入民众的脑海中;他也曾寄希望于改良,想通过改革旧文化,逐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他也当过兵,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张冠军”。但斗争的实践,却向他展示了另外一条道路。
一九一九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了爱国宣传和抵制日货的斗争。他当时已三十多岁了,毅然走出家门,借了别人的文凭,投考上海龙门师范求学深造。在学校里,他寻求革命真理,开始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阅读大量的各种进步书刊,努力学习社会科学,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社会问题。在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下,他的觉悟不断提高。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宣传打倒帝国主义、实行民族革命的思想。
一九二五年初,他到川沙县川沙镇徐家路小学任教。在那里他结识了共产党员王剑山。从此,他在王剑山的热情启发和帮助下,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参加革命活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经常和同志们一起四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此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在王剑山同志的领导下,在川沙发动群众,积极响应。但因反动当局的镇压,党的组织遭到破坏,王剑山为了保护同志英勇牺牲。由于白色恐怖相当严重,父亲遵循党的指示,离开川沙,于一九二五年回到海门进行建党和革命活动。
一回故地,父亲不管条件如何艰苦,形势如何紧张,总以满腔的革命热情,积极从事建党工作。那时,他以教书为职业,以横板桥小学为活动阵地,引导有志气的爱国青年学生参加革命。后来他担任海门初级师范校长兼实验小学校长。在这期间,他利用讲学的机会,以邀朋友等形式,广泛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道理。活动总是放在晚上,陆善扬、顾启成、茅定一、杜思瑜等常到我们家来,陈绍堂也经常同我父亲在一起谈论革命理想。陈庄履以“阴阳先生”作掩护,做传递消息的工作。这些人碰在一起一谈总是到深夜,后来他们都成了海门第一批党员骨干。父亲最爱看《资本论》,这本书的封面用印有“三民主义”的纸进行包装,可见父亲对工作小心谨慎。他教育学生,孜孜不倦;他对自已要求严格,生活极为补素;对人诚恳,反对虚伪。他经常叮嘱我们子女要做老实人。这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弟弟施泽就是在父亲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表姐施洗经常被他的宣传鼓动所吸引,多次参加了他们的革命行动。
当时,乡村中庙宇较多,农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这对开展农民的革命斗争妨碍极大。为此,父亲大胆地组织和指挥了“反神运动”。一九二七年左右,他以办学为名,拆除了浒通港附近的娘娘庙,把菩萨扔到河里。以后他又在茅家镇发动学生大闹孔庙。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父亲奉命打入国民党内,先后以国民党县党部宣传干事、教育局科长、国民党《新海门日报》副刊《晨钟》的编辑等合法身份,同致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并在敌人的营垒内建立了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在以后一段时间里,他不顾生命危险,常奔波在海门的上下沙各地,积极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
一九四〇年,他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二岁。父亲忠诚、勤恳地为党工作,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教育和鼓舞着我们。我们非常敬佩他,怀念他,愿继承他的遗志,为当前祖国四化建设贡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