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锦明,1923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后,随生母到光烈乡(现常乐镇锦程村)继父闵德龙家。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光烈乡支部书记。
在抗击日伪斗争的日子里,以施锦明为书记的光烈乡党支部,先组织“齐心会”,后发展民兵组织,联村建立民兵中队,乡成立民兵大队,施锦明兼任乡指导员。
1945年初,东南警卫团得到情报,驻麒麟镇据点里的日伪军要撤至三厂。警卫团副团长贾鸿钧奉命率部阻击,光烈乡民兵配合作战。7月15日,施锦明率领民兵70多人,配合东南警卫团埋伏在大悲殿洋桥,一举歼灭伪军张海清一个营,缴获盒枪1支、步枪60支、机枪2挺和弹药、伪币、粮食等战利品,俘敌100多人。
1946年11月,国民党反动军队纠集地主还乡团占据麒麟镇后,光烈乡副乡长袁惠和、乡财粮助理沈忠曦、民兵中队长陈凤珊等10名干部、民兵、群众相继牺牲,光烈乡对敌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上级号召干部坚持原地斗争,保护群众,打击敌人。施锦明、张贤德、李昌友等党支委向党旗宣誓:“不怕牺牲,永不叛变,决不逃跑,宁愿我死,不当俘虏。”
1947年2月1日,施锦明、张贤德在八匡河西施家宅(今常乐镇双乐村)碰头研究对敌斗争情况时,被敌人包围。这时张贤德高喊:“2班、3班跟指导员走!1班跟我走!”施锦明撩起长衫,敌人以为他拔枪,便慌忙卧倒。张贤德见状迅速把手榴弹甩向敌阵,趁敌人慌乱躲藏的瞬间,冲出敌人包围圈。哪知手榴弹失效(,)半响,施锦明往东宅沟扑去,还未爬上沟沿,被敌人开枪击中,壮烈牺牲。张贤德冒着严寒一连扑过3条沟,安然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党委、政府为纪念施锦明烈士,将烈士所在村命名为“锦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