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南通市海门区烈士陵园官网网站,今天是
 
 
 
张冠今
张冠今(1888—1940)
  张冠今,又名张冠军、张胡、沈则张,笔名静观,1888年生于海门三和乡横板桥(海门市海门街道培新村)。1918年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在学校里,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对马列主义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和同学谈论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
    1921年,张冠今于龙门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川沙县徐家路小学、龚路镇明强小学和潘家宅小学任教。他在任教期间,结识了共产党员王剑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觉悟逐步提高,参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革命活动。1925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时值国共合作期间,张同时参加了国民党(属川沙县党部)。
    1926年初,张冠今受命返回海门,在三和镇小学、海门师范等学校从事党的工作。
    1926年春,张冠今在三和镇小学任教期间,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27年春,成立海门县第一个中共支部——三条桥党支部,张冠今任支部书记,有党员十多人。
    不久,张冠今担任海门师范学校校长兼实验小学校长,工作重心转移到海门县城茅镇。他利用有利的社会地位,不断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他在讲课时,经常有目的地讲述革命故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革命真理,诸如“鬼神是没有的”“菩萨是不会灵验的”“共产党并不可怕,共产党要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等等。他经常找学生谈心,把一些进步的书刊介绍给学生们阅读,引导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他还在学生中组织“自治会”“读书会”等进步团体,不断积聚革命力量。
    1927年10月10日,张冠今亲自领导和组织海门中学、海门师范、能仁中学、锡类中学等10所中小学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冲击反动的国民党县党部,与正在海门搞“清党”的省党部特派员陈石泉进行斗争,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嚣张气焰,大大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情绪。
    10月底,中共海门县委成立,张冠今任县委委员,分工在海门西部农村及茅镇教育界,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
    1928年,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党组织布置张冠今辞去海门师范校长职务,充任国民党海门县政府教育局科长;同年又改任国民党海门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干事。他利用这些合法身份,秘密进行党的工作,先后组织了海门师范支部、天主堂(通海镇)支部、桃源镇支部,连国民党县党部内也有了共产党组织。不久,国民党县党部决定出版《新海门日报》,张冠今又进入该报社担任副刊《晨钟》编辑,常用“静观”的笔名发表短评,抨击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他在一篇短文中写道:“现在蝗虫闹灾害,害苦了老百姓。但除了这种蝗虫外,还有两脚大蝗虫,它们同样在伤害老百姓,而且正在努力地吸老百姓的血。”
    1928年至1929年期间,张冠今在海门西乡领导党员和部分农民开展筹饷活动及收缴地主枪支的斗争。他积极而又稳重地派人到当地的粮户、土豪劣绅家去索款、夺粮、缴枪。
    在1927年至1929年的历届中共海门县委中,张冠今都是县委委员,担负着党的组织和宣传方面的任务,做了许多实际工作。1930年1月,他离开国民党县党部转移至三和镇小学,继续以教书为职业,从事党的工作。他的足迹走遍了海门上沙(西部地区)到下沙(海复镇一带)各区乡镇,广泛建立党的活动点,播下了革命火种。
    1930年5月,海门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张冠今离开海门,前往江南,在吴江县震泽小学教书。1936年12月,国民党反动当局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为借口,将他逮捕并押至镇江关押。后因病保外执行。1940年8月病逝,终年52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将海门师范创办的中学命名为冠今中学,以示纪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网上展厅
纪念设施
红色经典
教育活动
服务指南
联系我们
陵园开放时间
夏季:5:00—18:00 冬季:6:00—17:30
两馆开放时间
上午9:00—11:00 ,下午14:00—16:00,15:30后不接待入场,每月20日为固定开放日,其余时间需提前预约。
祭祀开放时间
清明节期间:上午6:00开始接待;
元宵节、冬至、除夕:上午7:00开始接待;
平时一律按工作日时间接待,特殊情况需提前三天预约。
预约电话:82212038
CopyRight © 南通市海门区烈士陵园管理处 版权所有 地址:南通市海门区高新区友谊路23号 联系电话:0513-82212038 传真:0513-82212038